醫療設備采購標書典型質疑案例研究
來源:
www.jakxsy.com | 發布時間:2025年09月09日
在醫療設備采購過程中,標書的編制和評審環節常常會面臨供應商的質疑。這些質疑不僅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,也暴露了招標文件中可能存在的不透明、不合理或不合規之處。通過對典型質疑案例的研究,可以幫助采購方優化標書編制,提高采購過程的公平性與合法性。
以下是幾個醫療設備采購標書典型質疑案例的深度分析:
案例一:技術參數指向性問題
背景
某三甲醫院采購“高 端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”,招標文件中列出的技術參數要求:
-
支持剪切波彈性成像(SWE)
-
具備心臟三維成像功能
-
探頭頻率范圍需包含1–20MHz
-
配備特定型號的腹部探頭(明確標注品牌與型號)
質疑內容
未中標供應商A公司提出質疑,認為:
-
多項技術參數(如探頭型號)直接引用某一品牌產品的規格,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傾向性;
-
導致其他品牌無法滿足實質性響應要求,限制了充分競爭。
處理結果
財政部門調查后認定:
-
招標文件中關于探頭型號的描述構成“以特定產品作為參考或標準”,違反《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》第三十二條;
-
責令采購人修改技術參數,重新組織采購。
啟示
-
技術參數應基于臨床需求設定,避免直接引用某品牌型號;
-
可采用“相當于”或“不低于”等表述,并列明可替代的技術指標;
-
建議組織專家論證并公開征求意見,確保參數設置的公正性。
案例二: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執行不當
背景
某市中醫院采購“脈沖針灸治 療儀”項目,明確為“專門面向中小企業”的采購項目。
質疑內容
供應商B公司質疑中標人C公司所投產品的制造商為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,經查詢其控股股東為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(大型企業),不符合《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管理辦法》(財庫〔2020〕46號)中“與大企業無直接控股關系”的規定。
處理結果
采購代理機構核查后確認:
-
制造商確由大型企業全資控股;
-
根據規定,該制造商不屬于中小企業范疇;
-
質疑成立,原中標結果無效,項目廢標。
?? 參考信息:據2024年9月19日廣西政府采購網發布的《大新縣中醫醫院醫療設備采購項目(重2)質疑的答復函》,類似情形已被正式認定為質疑成立,導致中標結果被推翻。
啟示
-
采購人和代理機構必須嚴格審核供應商及其制造商的中小企業身份;
-
應要求供應商提供《中小企業聲明函》及相關股權結構證明;
-
對控股關系復雜的集團型企業需進行穿透式審查。
案例三:評分標準模糊導致主觀打分爭議
背景
某公立醫院采購“全自動生化分析儀”,評分標準中設置“技術先進性”一項占15分,由評委自由裁量。
質疑內容
落標供應商D公司指出:
-
“技術先進性”未明確評分細則,評委打分差異極 大(最高14分,最低3分);
-
缺乏量化依據,涉嫌暗箱操作。
處理結果
監管部門認定:
-
評審因素未細化、未量化,違反《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》第五十五條;
-
責令采購人重新組建評標委員會進行復核。
啟示
-
所有主觀評分項必須制定詳細的評分細則(如:具備XX功能得2分,支持遠程升級得1分等);
-
評分標準應在招標文件中完全公開,不得留有自由裁量空間;
-
建議引入“正偏離加分”機制,鼓勵技術創新。
案例四:售后服務要求不合理
背景
某疾控中心采購“PCR檢測設備”,要求:
-
本地設有常駐維修工程師;
-
2小時內響應,4小時內到場維修;
-
提供5年原廠質保。
質疑內容
多家外地廠商質疑:
-
“本地常駐工程師”要求變相排除非本地企業,屬于地域歧視;
-
5年質保遠超行業常規(通常為1–3年),構成不合理門檻。
處理結果
財政部門認定:
-
“本地常駐”若無充分必要性,涉嫌以不合理條件限制供應商;
-
5年質保需提供成本測算依據,否則視為過高要求;
-
要求采購人調整條款后重新招標。
啟示
-
售后服務要求應基于實際需求,避免過度設定;
-
可接受“服務外包+快速響應”模式,不限定必須自建團隊;
-
質保期限應與設備壽命、使用頻率相匹配。
案例五:業績要求涉嫌排他性
背景
某醫院采購“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(DSA)”,評分標準中規定:
-
每提供一份三甲醫院同類設備銷售合同得2分,最高10分;
-
合同金額須超過800萬元。
質疑內容
供應商E公司認為:
-
限定“三甲醫院”屬于以特定行業業績作為加分條件;
-
高額合同門檻將中小型供應商排除在外。
處理結果
監管部門審查后認為:
-
若全國范圍內有足夠多品牌滿足條件,且市場競爭充分,則不構成排他;
-
但建議改為“三級醫院及以上”以擴大適用范圍;
-
合同金額門檻需說明合理性。
啟示
-
業績要求應盡量寬泛,避免限定特定行政區域或行業;
-
分值設置應與項目規模相匹配,防止“以大壓小”;
-
建議采用“同類項目經驗”替代“同級別單位經驗”。
總結:醫療設備采購標書常見失分與質疑風險點
風險類別
|
典型問題
|
防控建議
|
技術參數
|
指向特定品牌、型號
|
使用通用技術指標,避免引用品牌
|
資格條件
|
不合理門檻(如本地駐點)
|
基于實際需求設定,不得歧視外地企業
|
評分標準
|
主觀打分、未量化
|
細化評分細則,公開打分依據
|
中小企業政策
|
制造商股權穿透審查缺失
|
要求提供股權結構圖與聲明函
|
售后服務
|
過高標準或地域限制
|
合理設定響應時間與質保期
|
業績要求
|
特定單位或金額門檻
|
放寬范圍,確保充分競爭
|
結語
醫療設備采購標書的編制必須堅持公平、公正、公開原則,杜絕任何形式的傾向性、排他性條款。通過復盤典型質疑案例,采購單位可提前識別風險點,優化招標文件質量,提升采購效率與合規水平。同時,建議建立標書內部審查機制,引入法律顧問與行業專家參與評審,從源頭上防范質疑與投訴的發生。
